文章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信息中心

发布日期:2020-06-14 查看次数:17629 次

解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

             6月12日,湖北省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召开第108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出台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相关情况。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麟章: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5月19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若干措施》进行解读。

一、文件出台背景

当前,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后重振的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又已开始。党中央对湖北和武汉厚爱如山,对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亲切关怀,制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的支持政策。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推动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更好科技创新的乘法效应,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省政府要求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若干措施》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印发实施。

二、文件的主要特点

《若干措施》着眼当前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着力点,着力推动企业、产业、园区的加快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若干措施》的重心是解决当前科技型企业面临的困难,提出短期能见效、带动作用明显的措施。对中小微企业,重在输血帮扶脱困;对行业骨干企业,重在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造血功能。同时,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长远考虑,统筹谋划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区发展等重点工作,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多方聚力,深挖潜力。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启恢复”时期的特殊困难,用足用好政府与市场的两种手段、两种资源。对上,对接国家部委政策以及支持湖北的一揽子计划,努力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户我省。对内,积极筹措省级科技创新资金,扶优扶强。

三是聚焦问题,重点突破。紧紧围绕科技型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创新稳增长的促进作用。

三、文件的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共22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化创新项目带动,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积极对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计划、“百城百园”计划,大力争取国家创新项目落地;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谋划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设施功能,在光谷科学岛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为企业降本减负,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快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信贷纾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增信和金融服务;通过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拓展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建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产业,支持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面推动高新区提档升级。

四是强化科技服务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服务功能,推进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创新创业模式,加快大学科技园发展,推动高校联园区、院系进企业、创业到社区。

五是强化人才评价机制,引导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楚才引领计划”;建立“楚才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综合服务。开展“万名人才服务基层行动”,选派“科技专员”“科技副总”,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政策激励,引导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六是强化创新政策落实,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效能。赋予科研经费使用更大自主权,进一步给科研经费管理“松绑”,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行科技服务事项“一网通办”,集成“政策工具包”向企业推送,并协调推动落实。

为推动《若干措施》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我们建立了督办落实机制,按照“一事项一部门管理”牵头负责的原则,对每一条政策都明确了负责抓统筹落实的牵头部门,省科技厅总体牵头督办;同时我们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牵头负责的处室;每月督办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目前,省科技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落实行动。如:已对接争取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资金1.1亿元、“百城百园”计划7800万元等项目资金,配合科技部开展“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助力湖北渔业发展行动;启动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第一批项目申报工作,发布84个重点项目、拟资助金额1.68亿元。同时,组织开展“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2020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活动,在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举办两次专场,共有67项科技成果被199家单位认领,意向成交额达到3.89亿元。

湖北之声记者:文件提出围绕细胞产业、疫苗、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支持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请问,此次“抗疫”过程中,上述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如何转化应用这些成果来促进生物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麟章: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科技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战“疫”期间,省科技厅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牵头科研攻关工作,协调全省生物与医药领域优质资源和优势力量,围绕病毒机理、检验检测、临床诊疗、药物筛选及疫苗研发等方向开展应急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得到较好的转化与应用。

一是检验检测展现了良好的科技支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预警响应机制的健全离不开检测。在检测能力支撑方面,省里相关机构强化研发,快速将检测技术转化为检测能力,有力支撑了我省应检尽检工作。在检测产品研制方面,武汉华大基因、明德生物、康录生物等十多家单位,围绕检测试剂盒、试剂条和配套试剂等检测产品的研发进行了攻关,15种相关检测产品获得国内上市或欧盟CE准入。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截至目前,我省向欧美、日本等国出口新冠病毒检测产品超过3000万份,出口创汇超过两亿美元,是我省经济恢复发展的代表。此外,诞生于武汉的全球第一家“火眼”实验室,经疫情锤炼后形成了自动高效的检测能力,已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洽谈,在全球推动建设40余座“火眼”实验室正在建设。

二是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参与救治方面,来自全国院士、专家和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我省相关机构与专家也积极将中医药相关研究成果投入临床救治,使得我省中医药治疗参与率超过90%。在治疗效果方面,中医药起到了降低轻型和普通型病人向重型转化,降低重型向危重型转化,帮助重型和危重型病人康复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医药疗效还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超过90%。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的重要支撑作用,在抗疫期间推出了“一药三方”,并发挥了重要的救治和预防作用。目前,相关中医药企业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化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农村新报记者: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迈向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撑“三农”发展十分关键,请问在这个方面有何考虑和安排?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麟章: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三农”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作用,帮助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复工复产步伐,省科技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助推特色产业恢复发展。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全省主要涉农县(市、区)建设30家产业特色鲜明、示范辐射显著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新建25家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融资孵化为一体的星创天地,补齐县域科技创新平台短板。

二是组织人才下乡,助推农村创新创业。在全省选派6000名各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县、乡、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三是推动科技下沉,助推农业企业脱困振兴。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县域,特别是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50项以上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为农业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重点支持30项以上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区域试验和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联动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方式,缓解农业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四是统筹项目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20年,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安排1000万元的科技扶贫专项资金,转化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新社记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件提出,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覆盖率达到30%以上。我想请问一下省经信厅领导,经信厅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这项工作?

省经信厅总工程师盛章学:

谢谢您的提问!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因此,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疫后复元、经济重振的治本之策。省经信厅作为全省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一方面,我们正从应急的角度,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融资对接、降本减负;另一方面,我们将从谋远的角度,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新产品研发,加强新模式应用,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跃升,把经济发展“重启键”按成“创新键”“升级键”。

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自建或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我厅将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在以下五项加大力度:

一是加强系列宣贯培训。年初,经省政府同意,省经信厅、科技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推进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行动方案》。前不久,我厅已会同省科技厅开展了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并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建设的通知》。近日,还将启动“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系列宣贯培训,邀请涉及不同类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的省直有关部门,在线开展政策宣贯和业务培训。

二是加派企业“科技副总”。配合省委人才办,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200名左右科技人才,到中小微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每月服务企业时间不少于7天,帮助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已经认定4个省级、创建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及装备、氢能、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在激光、生物医药等领域,启动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对接。从企业和行业需求端出发,征集技术难题需求,对接创新机构资源,举办线上线下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促进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

五是加速示范引领。从今年开始,启动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遴选认定工作,每年遴选认定40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国、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带动更多规上工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谢谢!


长江商报记者: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请问当前我省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有什么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麟章: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19年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7892家,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8922亿元,同比增长11.3%,高于规上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不断壮大,有力支撑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逐步壮大,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本,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统筹安排2.6亿元实施一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引导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自建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科技创新基地给予补助支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攻关及转化应用科技成果。

二是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采取绩效后补助的方式,鼓励孵化载体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支持符合条件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享受免征房产税、增值税等政策。安排1000万元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扶持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力争2020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高新技术后备企业3000家。

三是加大力度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流程。我们将简化申报管理流程,采取无纸化评审方式,免除企业报送纸质申报材料的负担;对于授权公告日在2020年3月3日(含当日)之后的专利,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纸质专利证书。

四是加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科技人才。探索以建设离岸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支持企业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全球范围引进200名以上急需科技领军人才,培育100名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部署启动“湖北省企业科技专员”专项计划,引导科技人员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定向研究。

光明日报记者:文件提出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探索“校区+园区+社区”联动创新创业模式。请问在发挥我省高校众多的科技优势、加快经济恢复发展上,有什么具体安排?

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孔祥恩:

社会对我省的科教优势有广泛的共识,对高校科技服务积极增长也寄予很高的期望。为了更好地发挥我省高校科教优势、服务经济恢复发展,教育厅将重点从下面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为战胜疫情和经济恢复保驾护航。疫情期间,组织20多所高校的科技人员,开展防疫科技攻关,产生了一大批应急技术和科研攻关成果,在战胜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后疫情时期,在继续做好与病毒相关的科研攻关的同时,我们将组织全省80多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其中经济类40个,社会类23个,文化教育类21个),撰写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二是大力推进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服务“稳就业”大局。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省教育厅正在组织高校研究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具体措施,按照科研助理岗位应设尽设的要求,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是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使学科和专业设置与我省经济结构、优势、特色精准匹配,特别是与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与新基础设施建设、与5G建设和应用无缝对接,从而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大力推进评价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制度,逐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作为项目评审,以及评价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根本依据。省教育厅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中,把高校服务湖北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变革和社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

五是大力推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践表明,三区融合发展是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有效路径。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托华科大输出的创新资源,和东湖高新区创造的良好孵化环境,2019年,在园企业370 家,实现园区企业总收入近150亿元,上交税收12.3亿元。我们将会同地方政府总结推广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的经验,建立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公共社区地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的建设发展机制,促进大学创新资源向园区聚集,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形成科技企业“孵化—融资—扩张—市场”的良性发展模式,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重点举措,推动高校在服务湖北经济增长上发挥更大作用。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记者:近年来,全国各种形态的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数量快速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活力。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机构”,请问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如何?下一步打算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麟章:

新型研发机构相对于传统科研院所而言,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当前,我省主要探索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先后批准建设了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5家,涉及工、农、医等多个领域,都是按市场化模式运行,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申请专利近550项,其中发明专利220项;转化科技成果8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超过6亿元;孵化企业近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2020年将建设200家以上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向产业、企业流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高质量发展。

网站首页   平台简介   服务范围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箱:Smehub@163.com

邮编:430077  鄂ICP备13003460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713号